十五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,打破了前人常規(guī),創(chuàng)造了人類繪畫藝術新的輝煌。隨著學院派的形成,放慢了藝術在表現領域的腳步,成為視覺藝術發(fā)展的羈絆。
歐洲資本主義興起,經濟文化科技的興盛發(fā)展,使藝術家的思想觀念發(fā)生巨大變化,要生存就要競爭,就要革新。法國浪漫主義的出現,巴比松畫派的形成,打破了 古典主義不離開畫室的常規(guī),為印象主義的產生作了先導。印象派的破土而出,拋棄了學院主義的清規(guī)戒律及陳舊觀念的禁錮,走向室外走向大自然。
被學院派斥為“墮落”的印象主義成了近代藝術的開拓者,而后期印象派則成為現代藝術的發(fā)端。抽象主義的出現又打破了具象表現的模式。
一切革新都來自觀念的改變。這是“自然表現”還是“表現自然,再現自然”兩種藝術觀的碰撞,前者強調客觀性,后者強調主觀性。
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,幾百年來成為西方畫家認識自然,研究自然和表現自然之啟端。從學習中獲得了對自然規(guī)律的理解,獲得對多因素的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 的能力,又通過素描找到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走向。一個畫家總是從步入素描的基本功訓練開始,走入藝術殿堂為目的。
從十九世紀開始的素描這場大變革,是發(fā)展素描藝術的重要推動力。這場革新的特征不是對前輩素描觀的徹底摒棄與否定,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提高與發(fā)展。
幾百年的素描史都一直在反對照相式的描摹與抄襲,不管哪個歷史時期的大師都追求藝術的主動性,追求創(chuàng)新精神,對被動的描摹皆嗤之以鼻。從古典到現代,在表現對象這一原則問題上,基本出發(fā)點并無本質差異。分歧是在如何表現上,在表現的觀念上。
差異是是客觀的忠實于對象,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對象;還是主觀的、更強調畫家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化特殊的表達上,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觀念。用塞尚的一句話可 以清楚地表明現代藝術的基本綱領:“準確描繪不等于真實”。既便如此,塞尚還是接受過嚴格的素描基本功訓練,他知道這是繪畫藝術之根,其根也是以表現為基 礎的素描觀。
在學習素描的初級階段,要求盡量客觀,否則就無法檢驗自己認識是否正確,這是表現對象的最基本的能力。在一切過程和一切方面、一切要求都是為了提高藝術表現力和主動性,沒有主動就沒有表現,要表現就必須主動?;蛳扔趶娬{客觀表現,或后于強調主觀的藝術處理。
藝術是畫家對自然的能動反映,是心靈的產物,心有所想物有所應。潘天壽先生說:“筆墨取于物,發(fā)于心,為物之象,心之跡也”。
凡高畫的寫生,有如颶風狂暴,揮筆旋轉,扭動不安,這都是他自我體驗和當時心境的一種表達。凡高被稱為“燃燒的畫家”,畫如團火,是激情的進發(fā),生命的閃 電,心靈的萌動。但他又忠實于對象,師之造化,他首先要求人們能看懂他的畫,同時又忠實于自己的感受。他的畫是現實性與個性的完美結合。
藝術就是激情的表現和表現激情。
主動表現與被動抄襲水火不容,我們不能作自然的奴隸、物象的鏡子、相框中的底片。在筆下要主動地改變自然的原形,自然的樣式,要比自然更生動、更強烈、更明確、更概括、更完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