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與感覺·
任何人都不會否定基礎的重要,素描的重要。李可染先生說:學素描一定要“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”,他用“打”字表述必須下大決心,沒有打的精神學不好。
表現派大師馬蒂斯和畢加索,都認為打基礎就是“受訓”,要老老實實地學,不怕死板,先求其功,后求其變。
馬蒂斯說:“不受教育和訓練,再有沖動的感情也無法畫好。而放棄傳統(tǒng)的學習,只能得到暫時的成功”。
平山郁夫在一次和我們的座談中說“現在日本許多青年不重視基礎,基本功差??磥?,今后藝術的發(fā)展還要靠基礎好的年輕人。”
基礎訓練如此重要,那么如何練,練什么?首先是通過理解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訓練頭腦,因此學習素描最累的是:“累心”。
沒有一雙繪畫的眼睛是畫不好素描的,就象學聲樂必須具備先天的好嗓子一樣。好視覺,好嗓子是先天條件,如果不經過后天的嚴格訓練,再好的天賦也不會有多大 作為,“玉不琢不成器”。要獲得深邃的洞察力,不經過嚴格的理性訓練是不行的。畢加索認為“看與知之間的出入很大”只有理解了的東西,才能看準確。畢加索 一生都在努力追求“強烈的視覺表現力和更加深刻地理解他所處的世界”。
感覺雖然是第一性的,但感覺到的東西不一定理解它,“只有理解了的東西,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”。
要在繪畫中提高自己的感覺能力,必須經過長期的理性訓練。這就是要把感覺到的東西放在理性上去認識,然后從理性再轉化為感性,而提高了的感性還要再次進入 理性,再認識如此循環(huán)反復螺旋式上升,使得感覺一次次深化和提高,每次反復都是一次對新感覺的再造。這是個提高感覺能力的客觀規(guī)律,誰也違背不得。在畫素 描過程中,誰不愿花費苦心做感性和理性的多次反復,不斷深化自己的視覺能力,做非常艱苦的腦力
勞動的轉化,誰就不會有銳利的眼力,敏銳的觀察力。
千萬不要急于求成,沒有學多長時間怎么會畫好呢?不要出現問題就說:“看來我不是學畫的材料”而灰心喪氣。做任何事都有過程。
學習的過程就是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。
理解力的提高對畫好素描的確太重要了,成為一個關鍵性問題。但是理解千重要萬重要,畢竟它不是目的,目的是為了不斷提高眼睛的觀察能力。感覺提高了,才是 畫好素描的第一要素。靠理性是畫不好的,切不可錯誤地依賴道理作畫,感覺才第一性的。素描雖帶有許多科學性,但終歸不是科學而是藝術,藝術是傳達個人情感 與個性的,是表達自己獨特感受的。
吳作人先生說:“科學是為了揭開大自然之密,而藝術是為了揭開情感之密”。因此,絕不可把自己培養(yǎng)成只會依靠理性,成為畫圖解的專家。
一幅好的素描是作者理解深度的反映,但是憑深刻理解遠遠不夠,好的素描取決于理性對藝術視覺的轉化,成為形與體,光與色的藝術感受。還包括完美的構圖,準 確的形體,光影的效果,空間的表達,節(jié)奏的變化,線的美感,形與神的兼得等等方面,這都要依靠視覺判斷去完成。
一幅好的素描是理解深度,視覺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三者的完美結合的產物。
一個畫家一生離不開素描,離不開思考。素描不僅是為了取得成功而儲備的能量,同時標志著一個畫家的成熟程度。
畫家的眼睛所以不同于普通人,就是因為他受過為了提高視覺能力的理性訓練,是通過不斷理解過程,逐步從直覺轉化為感知、感受到感悟。成熟的畫家,他們的視覺能力已演變?yōu)楦袘芰?,從感悟蛻變?yōu)槿肽救?、視一而知百的感應化了的眼力。演化為非常人所有的火眼金睛?br />
“感應力”是一種不再經過更多思維過程,即可迅速作出正確判斷,并以相應手段準確而生動地表現對象的能力。這是在長期的基本功訓練與藝術實踐中,經過無窮理性與感性地反復訓練,從中得到能力的升華,形成了條件反射的結果,這是種超凡能力,非常人所能為之。
有位畫家說:“我只憑直覺作畫,畫那么多素描有什么用”?此言與事實不符,是對年輕人的誤導。他所以有今日之成績,是因為受過長期素描訓練的結果,他從美 院附中讀到大學,再讀了研究生,可謂受過十年寒窗之苦,只不過他把練就的“感應力”和形成的“條件反射”能力,說成是“直覺”罷了。這種直覺是經過無數次 的失敗與成功換來的,是在長期訓練中已儲存了無數信號的“直覺”,是經過了“感知”、“感受”、“感悟”,直到“感應”,是一級高一級訓練得來的視覺能 力,這是已走向自覺與自由境界的“超級直覺”。我們要努力的正是要把原始的直覺經過理性的熔爐,冶煉成“繪畫的直覺”。